寒夜里的温情
一场雪、冰、雨三者兼具的暴风雪1日下午来袭,并一直延续至2日早,可算是入冬以来最严峻的一次考验。当晚开车上班的我,也首次彻彻底底感受了与暴风雪搏斗救车的壮烈。然而我一直认为缺乏人情味的报社竟在寒夜里显现出浓浓的温情。
这股从美国北上而来的雪暴,厉害处在于白雪先后转化成冰雹、冰雨、雨水吹袭而来。飘雪于1日下午1时许开始,当中夹杂着一些冰雹;到了4时左右,雪便开始转化为冰雨。晚上7时上班时仍是冰雨加狂风,一路开车蛇行,因为冰雨成冻上路似滑冰。
坐在车里的我还暗自庆幸,想象着终于熬过了去年徒步上班,一脚深一脚浅的凄凉。但是,凌晨3点下班时,我才发现原来开车也有开车的痛苦之处。
推门而出,一夜风雪未停,路上积雪已经没脚踝,因为凌晨铲雪车刚刚出来工作,范围还仅限于大路,报社周围的小路上尽管预先撒了盐,但根本不起作用。反而是盐化了的雪却因为低温成冻,所以黑冰处处。再加上时速每小时50公里的狂风,我感觉自己是被风吹地滑行到了偶车子前面。
到了铁牛面前,我彻底呆住了,天!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,整辆车已经被一层厚厚的冰罩冻住,仿佛琥珀,又或是什么第四季冰川的标本——车门完全打不开!!!
出门前,部门主任已经颇有先见之明地放话,“倘若开不开车门,回来找我。”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又逆风缓行回报社求救。部门主任给了我一瓶象“防狼喷雾”的东东,让我去喷在车门接缝的地方。说理论上,1分钟之内冰冻会融化。于是我象求得法宝的西行者,欣喜若狂地又上路“捉妖”去了。
拽着车的边镜,保证自己不被风吹飞,然后对着车门接缝处,狂喷一气,闻到一股浓郁的汽油味。等啊等,等啊等,这一分钟分外漫长,不过似乎一点动静都没有,车门依旧打不开。此时,部门主任出来了,看得出他出来的很匆忙,没带帽子,大衣还没来得及扣紧;我觉得很惭愧,连累他人受冻。主任又帮我狂喷一气,狂拽车门,依旧没有动静。另一边,一位邻居同事已经成功地把车门打开,我有点想放弃。想就搭他的便车回家就好。
回报社打电话给老公,他正睡得东倒西歪,很难以想象车门怎么可能打不开。老公明天得上课,还要用车。于是,我又一次鼓起勇气杀出狂风,做最后的垂死挣扎。
到车门前,发现“防狼喷雾”起作用了,局部的车缝已经显现出来,刚想回头再向主任借宝,一抬头,看到主任和印刷厂老总正朝我走来,他们帮着我试着用钥匙戳碎车门缝的冻冰。不一会,邻居同事带着snow brush过来了,他先朝着车门上猛撞了几下,冰罩依稀显现出几丝裂缝,然后用blade with ice ripping teeth的一面狂戳车门缝的冰。终于在众人砰砰乓乓的努力中,车门被打开了!
谢走了众人,打着火和暖气,爬到后座拿出自己的SNOW BRUSH,接下来还的得铲掉车窗上的冰罩。SIGH,真是标准的“革命尙未成功!”冰罩实在太厚,而我的手已经僵硬,本来就不大的力气更是使不上,ice ripping teeth就只能在冰罩上留下几丝轻微的刮痕,完全不见碎。而此时,邻居同事已经顺利把车窗上的冰块铲掉,过来帮我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偶的方法不对,因为冰罩太厚,所以只能能SNOW BRUSH的棱角部位先砸出一道痕,然后,才砸另一道,直至围成三角形,那么冰块才见碎。晕~~
在邻居同事的帮助下,成功搞定前车窗玻璃,不过还有侧面和后车窗,SIGH,车内的暖气算起来也吹了半个多小时了,却丝毫作用都不起,后车窗上的加热丝发红,而后车窗上的冰罩依旧。邻居同事去借雪铲铲雪开路,而我只好继续兢兢业业地耕耘着我的四面车窗。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四肢了,彻底麻木在夹雨狂风中。
侧车窗搞定,邻居同事已经把车成功开出“雪坡”到路口,便过来帮我把车开出。结果第三道关卡诞生。我的车停的比较里面,要翻越的“雪坡”太多,车底被高高架空,无论怎样加油,车轮只是空转,彻底陷在雪堆里。我又进报社借雪铲。同事很惊讶地看着我问,“你怎么还没走?”
555555555555,是啊,整整折腾了一小时了。我说,“车上的冰是铲除了,可是路上的雪太厚,出不去。”不好意思让邻居同事陪我铲雪,于是请他帮忙把老公接来救我。邻居同事刚走,报社里的值班总编、部门主任、印刷厂老总、排版部大佬全出来帮我忙。一时间,我突然觉得很温暖,是源自感动的那种由内到外的温暖。
排版部大佬抢过我手中的雪铲说,“你这样铲是没用的,关键是车底盘经过的部位。”接着就哗哗地开工。排版部大佬我不确定具体年龄,但大概也有60岁了吧。看他热火朝天地样子,再想想平日他总喜欢“说是非”样子,真是判若两人。
铲了一会,大佬充满英雄气概地说,“应该差不多了,我来帮你冲出重围。”于是大佬上车,周围的同事纷纷加油,倒象是进入一级方程式赛车现场。
大佬毕竟是大佬,车轮咆哮中,蛇行冲向路口。而偶的铁牛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。抱拳谢过众人,上车,吹着暖气,脸庞上丝丝作痛,刚想给老公电话,抬头便看到街那边邻居同事的车。
老公此次“英雄救美”算是迟到,不过好歹也让他见证了一下那厚厚的冰罩,打不开车门不是我信口开河。
不过让我挺开心的是,这个被我认定缺乏人情味的报社在寒夜里显现出浓浓的温情。
这股从美国北上而来的雪暴,厉害处在于白雪先后转化成冰雹、冰雨、雨水吹袭而来。飘雪于1日下午1时许开始,当中夹杂着一些冰雹;到了4时左右,雪便开始转化为冰雨。晚上7时上班时仍是冰雨加狂风,一路开车蛇行,因为冰雨成冻上路似滑冰。
坐在车里的我还暗自庆幸,想象着终于熬过了去年徒步上班,一脚深一脚浅的凄凉。但是,凌晨3点下班时,我才发现原来开车也有开车的痛苦之处。
推门而出,一夜风雪未停,路上积雪已经没脚踝,因为凌晨铲雪车刚刚出来工作,范围还仅限于大路,报社周围的小路上尽管预先撒了盐,但根本不起作用。反而是盐化了的雪却因为低温成冻,所以黑冰处处。再加上时速每小时50公里的狂风,我感觉自己是被风吹地滑行到了偶车子前面。
到了铁牛面前,我彻底呆住了,天!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,整辆车已经被一层厚厚的冰罩冻住,仿佛琥珀,又或是什么第四季冰川的标本——车门完全打不开!!!
出门前,部门主任已经颇有先见之明地放话,“倘若开不开车门,回来找我。”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又逆风缓行回报社求救。部门主任给了我一瓶象“防狼喷雾”的东东,让我去喷在车门接缝的地方。说理论上,1分钟之内冰冻会融化。于是我象求得法宝的西行者,欣喜若狂地又上路“捉妖”去了。
拽着车的边镜,保证自己不被风吹飞,然后对着车门接缝处,狂喷一气,闻到一股浓郁的汽油味。等啊等,等啊等,这一分钟分外漫长,不过似乎一点动静都没有,车门依旧打不开。此时,部门主任出来了,看得出他出来的很匆忙,没带帽子,大衣还没来得及扣紧;我觉得很惭愧,连累他人受冻。主任又帮我狂喷一气,狂拽车门,依旧没有动静。另一边,一位邻居同事已经成功地把车门打开,我有点想放弃。想就搭他的便车回家就好。
回报社打电话给老公,他正睡得东倒西歪,很难以想象车门怎么可能打不开。老公明天得上课,还要用车。于是,我又一次鼓起勇气杀出狂风,做最后的垂死挣扎。
到车门前,发现“防狼喷雾”起作用了,局部的车缝已经显现出来,刚想回头再向主任借宝,一抬头,看到主任和印刷厂老总正朝我走来,他们帮着我试着用钥匙戳碎车门缝的冻冰。不一会,邻居同事带着snow brush过来了,他先朝着车门上猛撞了几下,冰罩依稀显现出几丝裂缝,然后用blade with ice ripping teeth的一面狂戳车门缝的冰。终于在众人砰砰乓乓的努力中,车门被打开了!
谢走了众人,打着火和暖气,爬到后座拿出自己的SNOW BRUSH,接下来还的得铲掉车窗上的冰罩。SIGH,真是标准的“革命尙未成功!”冰罩实在太厚,而我的手已经僵硬,本来就不大的力气更是使不上,ice ripping teeth就只能在冰罩上留下几丝轻微的刮痕,完全不见碎。而此时,邻居同事已经顺利把车窗上的冰块铲掉,过来帮我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偶的方法不对,因为冰罩太厚,所以只能能SNOW BRUSH的棱角部位先砸出一道痕,然后,才砸另一道,直至围成三角形,那么冰块才见碎。晕~~
在邻居同事的帮助下,成功搞定前车窗玻璃,不过还有侧面和后车窗,SIGH,车内的暖气算起来也吹了半个多小时了,却丝毫作用都不起,后车窗上的加热丝发红,而后车窗上的冰罩依旧。邻居同事去借雪铲铲雪开路,而我只好继续兢兢业业地耕耘着我的四面车窗。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四肢了,彻底麻木在夹雨狂风中。
侧车窗搞定,邻居同事已经把车成功开出“雪坡”到路口,便过来帮我把车开出。结果第三道关卡诞生。我的车停的比较里面,要翻越的“雪坡”太多,车底被高高架空,无论怎样加油,车轮只是空转,彻底陷在雪堆里。我又进报社借雪铲。同事很惊讶地看着我问,“你怎么还没走?”
555555555555,是啊,整整折腾了一小时了。我说,“车上的冰是铲除了,可是路上的雪太厚,出不去。”不好意思让邻居同事陪我铲雪,于是请他帮忙把老公接来救我。邻居同事刚走,报社里的值班总编、部门主任、印刷厂老总、排版部大佬全出来帮我忙。一时间,我突然觉得很温暖,是源自感动的那种由内到外的温暖。
排版部大佬抢过我手中的雪铲说,“你这样铲是没用的,关键是车底盘经过的部位。”接着就哗哗地开工。排版部大佬我不确定具体年龄,但大概也有60岁了吧。看他热火朝天地样子,再想想平日他总喜欢“说是非”样子,真是判若两人。
铲了一会,大佬充满英雄气概地说,“应该差不多了,我来帮你冲出重围。”于是大佬上车,周围的同事纷纷加油,倒象是进入一级方程式赛车现场。
大佬毕竟是大佬,车轮咆哮中,蛇行冲向路口。而偶的铁牛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。抱拳谢过众人,上车,吹着暖气,脸庞上丝丝作痛,刚想给老公电话,抬头便看到街那边邻居同事的车。
老公此次“英雄救美”算是迟到,不过好歹也让他见证了一下那厚厚的冰罩,打不开车门不是我信口开河。
不过让我挺开心的是,这个被我认定缺乏人情味的报社在寒夜里显现出浓浓的温情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